|
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简单的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使财务预算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变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
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正确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做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期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财务管理方向
新会计标准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要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等会计职业判断以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是执行新会计标准的难点,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另外,新准则的执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管理方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适应全新的会计核算体系需要改变会计处理流程,强化会计内控。新准则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全方位的核算规定,与原有会计标准产生较大的差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及其列报等均产生重大变化,企业的会计核算账户、内容和部分会计处理流程都需要进行改变,要求企业相应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以适应全新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同时,企业需要按照新准则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会计核算办法。另外,实施新准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对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内控流程实施提出更高要求,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层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管理。 企业会计账户、报表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调整,而且以公允价值计量、减值准备的提取等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企业需要通过自行开发完善或通过软件供应商的功能升级来实现功能的转换。另外,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需要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变动背后的经营风险,企业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及时的风险预警系统以支持公允价值的使用。
改变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修订业绩评价指标,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进行改变。
改变投资的管理方式。新准则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按照管理目的分为交易性或准备持有至到期或者持有待售,相应的计量方法也采用公有价值或摊余成本,同时将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在会计核算中进行充分的揭示和反映,要求不同的投资品种及投资项目的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和核算,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税收核算的基础工作。新准则将在收入确认、资产计价、公允价值使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等许多方面与税收规定产生差异,企业需分析判断两者的差异,正确按税收规定计算纳税,而且需要按照资产负债表观确认每一资产与负债的计算基础,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需要加强税收核算的基础工作。
相应调整股利分配政策。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及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来说,公司股息政策还会对其股票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产、负债的分类及部分计价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及可供分配利润的指标等发生变化,企业的账面利润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营运业绩的体现,还包括公司以外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即未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部分损益是没有相应的现金流支撑的,因此应考虑股利分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相应调整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全面风险管理的真正落脚点是“全民”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是调整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确保风险和收益的对称设计和动态平衡,即应充分平衡关键效绩指标(KPI)、价值驱动因素(value driver)和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正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