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让人们的商业语言也越来越走向事实上的统一化,即使有一些局部差异,也基本上遵循通行的准则。中国财务管理体系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路径也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在体现了中国开放的胸怀和超强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其变化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
财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财务体系的准则说到底是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商业环境中,财务体系很自然地要紧紧围绕国家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来进行,因此,"把账做清楚"是财务部门的第一要务。因为,这些"账"需要与上级部门汇总、统计,纳入到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管理中。至于这些数据是否对企业的经营有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哪些产品或业务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多少、成本又是多少等等数据倒是让财务部门无暇顾及了。
财务人员在月底年末加班加点"算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名目繁多的报表、汇总、统计的需要,如何利用计算机的手段"电算化"就很自然地成为了第一项"信息化"需求。从1990年代初左右开始的"电算化"浪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的,当时的财政部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财务电算化标准若干条",并迅速向全国推广。用友、金蝶等一大批电算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谁能享受到"阳光"谁就长得更快,谁长得更快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如果说"财务电算化标准"挡住了一些国外软件前进的步伐,在客观上保护了国内自主软件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像用友、金蝶这样的公司能迅速发展壮大则有赖于他们自身不断创新的发展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