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时代的一大功效就是让世界愈发的趋于直观化,而当你直视直观的东西时,你便只有反应,却没有思考。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可怕的,因为精神世界将如拉线的木偶,时刻被一些变幻的信号驱动着。这种感觉是迷失的,是无助的,是在填补简单欲望的同时去做空存在的意义。结果很惨:淡漠的存在,或是死路一条 。"
对眼前这个网络时代的批判,我的内心久而有之,但对于这些不可逆的大势,我又总觉得暗自忧虑总显得有一些“愤青范儿”。
不过,大势虽然不可逆,可是对于大潮中如何“不迷失”的思考,我认为还是必要的。那就是在这个多变、浮躁且又危机四伏的空间中,我们如何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好让自己拥有比别人哪怕多一点点的智慧,从而能更好的去影响别人。因为终究不能否认的是,研究管理的人是靠 “给别人以有效的影响”来吃饭的。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面对大量的、无限丰富的信息的时候,我们本就是在被这些信息驱使着。当你的视听感官充斥着斑斓多彩、引人眼球的视听信号时,我们会由于应接不暇而失去了客观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只听命于最简单、最本能的主观意识。
正如《搜索》中描述的那样,当你看到穿着入时的女秘书和功成名就的老板在一起,并配有各个角度的描写私情的信息时,你多半会深信这是又一个关于“小三儿”的故事。正如我们在管理课中经常用到的那句话,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是呀,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然而,信息时代偏偏就给你足够的,你想看到的东西。你想看艳-照,它就给你艳-照,你想看婚外情,它就给你讲婚外情,你想看世风下作,它就可以给你最下作的。而在你的主观好奇被极大满足的同时,你其实并没有思考,而只是不断填充你的简单欲望罢了。
网络本身或许是客观的,但是他的客观是由不同的趋于主观的终端提供出来的,而当你以“并不警醒的心态”去寻找信息支持的时候,网络就会变成你主观意识的最佳求证者。在网路上,无论你是多么的正确或是多么的错误,你总会找到一大批的,与你志同道合的人。
写道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乔布斯不让自己的孩子看电视,只允许他们看电影。我想,作为信息时代领军人物的他似乎也悟到了这个道理:“当人们趋向于去轻易获取直观信息的时候,他们会与此同时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结果是可怕的,因为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代表了一个人拥有智慧和思想力的可能性。
这篇博文的意义何在?当然不是想劝大家隐居山林,远离这个“万恶的”网络时代。我是想说,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已丰富到不可控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有计划、有筛选、有次序的去控制自己的视听感官,为自己的精神随时“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意识系统的卓越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是否在用心的、客观的过滤。如果你持续吸收那些赋予智慧的视听,那么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提炼属于自己的智慧,从而强大自己的“思想力”。如果反之,则你很有可能逐渐降低自己的思考力,被耳熏目染的直观的、偏激的信息左右思想,从而变得主观而偏激。看看网上那些义愤填膺、言语激进的热议者们,你就会意识到迷失在信息波浪中是多么的可怕。
自古以来,明君都寄希望于到“世外”去寻“高人”。因为只有了解了世事却又能“有决心”、“有时间”置身于世外的人才能有出世的眼光,才能够准确的看清庐山真面目。然而,在这个网络时代,在这个被多媒体操纵视听的21世纪,“庐山”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想走出“那山”恐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绝非易事。
但是,我还是想用西游记中那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桥段来说明这件事(虽然我不只一次的用过这个桥段),孙悟空问如来佛为什么他那筋斗云翻不出佛祖的手掌心。佛祖说:我手掌的边际不在我这里,而在你的心里。
要冲浪于这个虚妄的、令人浮躁的信息社会,让自己的思想力能够不迷失、不彷徨,我们必须给自己留下一个静下来的空间,花些心思去让我们的心“变大”再“变大”,让它有空间去沉淀、去沉静、去修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