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京发布研究报告《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采购》,报告中指出,在采购过程中,货币的大幅波动使得从低成本国家采购的潜在节约越来越难以预测。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货币汇率市场的波动幅度非常大。从单一地区进行采购(例如中国)的企业发现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利货币波动的影响,可能使他们预期的成本节约消耗殆尽。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利嘉伟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人民币升值对低附加值行业的贸易企业影响最大,这将在两三年之内得以体现。
随着中国劳动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服装行业、鞋、玩具以及低端电子产品的贸易优势将逐渐丧失,高附加值产业的出口将得以存活。利嘉伟认为,全球性采购企业将因此把采购量从中国移向其他国家,实现供应基地多样化以分散风险,目前货币波动使韩国等成本相对较高的地区新近成为最优成本供应基地之一。
报告显示,全球采购商开始转变策略,重心从单纯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逐渐转向采购总成本或“最优成本”国家采购。许多企业也正在把价值链上采购以外的其它环节,例如研发与生产,也转移到最优成本国家,以进一步发展其设计能力和生产网络,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也增加了全球采购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日渐升级。除了对人民币贬值的持续担忧,美国政府还提高了许多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仅2009年的前九个月,美国发起了14项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调查,总价值在58亿美元,而一年前该数字仅为10亿美元。
利嘉伟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中的“小动作”一定有,但不会全面爆发贸易战。但是,在不定性的大环境下,采购企业以及出口企业都会因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作出调整。许多企业表示,中国供应体系相比很多国家都是最优的,但是现在却不得不着手去考虑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的供应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