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结构改革配套措施未及时到位,为了规避“硬着陆”风险,确实可以维持投资的适当增长。但是过度强调“大干快上”,已经脱离了适度的原则。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8月1日,发改委就公布审批通过27个项目,此前的5月21日当天,发改委公布的审批通过项目更接近100个。自今年5月中央强调“稳增长”至今3个月以来,发改委项目审批通过数目一直维持200个/月以上。
可以说,较之前两年同期严控投资增速,大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决心,眼下中国经济正在重回保投资周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或许在于上半年经济下滑速度远超预期,在消费需求启动依旧艰难、出口遭遇国际经济低迷的当口,为了确保经济不发生“硬着陆”,迅速求助于政府投资主导经济,效果自然会立竿见影。
以如此快的速度审批项目,背后自然会衍生诸多问题。虽然相关人士一直坚称,这些项目不是临时上报的审批,都是此前积累和经过论证的,而且也都是按照“调结构”的要求来贯彻审批。但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放行如此多的项目,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项目的上马都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实际上,在地方政府唯GDP为政绩、土地财政依旧根深蒂固的当口,地方所报项目,绝大多数依然还是那些短期就能产生效益的。不久前,广东湛江上马的钢铁项目,官员激情“吻增长”就足以说明,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审批经济模式不大可能主动进行吐故纳新。
诚然,由于结构改革配套措施未及时到位,为了规避“硬着陆”风险,确实可以维持投资的适当增长。但是过度强调“大干快上”,已经脱离了适度的原则。
若以此速度继续审批下去,那可以预期,未来6个月内,中国经济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投资浪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重回30%以上的高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只会愈发跛脚。
那么,所谓的“调结构”也就演变成了加固“老结构”,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也就成为奢望。民间投资亦难以因为政府投资加速而协同激活,反而可能会遭遇进一步的打压。正当“新36条”实施的关键时刻,中央和地方诸多大项目的上马,定然会在融资渠道、市场准入和市场机会等方面形成“挤出效应”。
当此关键时刻,再以月批200个项目的速度,大规模上马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投资项目,显然需要更慎重对待。
在经济转型方面,应该切实地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有实际的动作。不然,此轮投资浪潮很可能会在明年又带来一波经济过热周期,宏观政策又要走向紧缩周期。这样的“一年一变”,只能是进一步缩短中国经济整体的周期,迅速在通胀和通缩中切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