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专家、学者和官员都看到了今天的经济困局,过去没发生就不相信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面前。这恰恰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市场信心的时候,可我们的官员不是,他们的言论里处处写满了“困难”。这简直就像评级公司,自己根本不具备提早发现问题的能力,但一旦发生了问题,他们只会频频降级。现在,我们的专家、学者、官员也是,早就该预料到今天,但没有;现在真出了问题,天天把困难挂在嘴上。是谋求理解?谋求宽恕?还是寻找解脱或是掩饰?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现在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那么大的一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面前,美国政府官员的做法事事处处小心翼翼,讲话必先打腹稿,每一句话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唯恐市场信心受到伤害。但我们哪?如果信心比黄金还重要,那我们的说话做事近乎于“挥金如土”。这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我认为,政府现在的说法、做法都应当是千方百计地尽快结束中国经济的恶性循环,都应当是下大决心、下大力气稳住经济增速。至于实施的力度,必须客观真实,必须量力而为。但不能确认“经济困局还要持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多长?说不清楚,这会为市场提供什么样的预期?指明什么样的方向?
我知道证监会、郭树清在努力提振市场信心,甚至通过降低监管费的方法、出让自身利益的方式提振市场信心。但对于中国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的信心是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振的?我怀疑。为什么一提到蓝筹股分红、一提彻底梳理交易机制这类事关中国股市本质性转变的问题,最后是阵风一般,说说而已?
比如发现问题。投资者希望停发新股,我认为这不是“简单地对发行新股厌恶”,而是从根本上不认同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他们希望改变,希望改变之前无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恶意圈钱”,停止对国民个人财富的肆意践踏。这一切都需要机制的彻底改变——改变以往从机制上向融资者倾斜的利益机制。否则,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什么去保障?没有机制的保障,嘴上说说何用之有?最可怕的是,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不变的机制,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就被废掉了。
《深圳商报》的一篇报道:A股人气接近冰点,连续两个月销户过三万。这是关于“股灾”的新闻报道吗?大危机之下,危机中心国家谁的股市出现过同类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个“一枝独秀”的国家,股市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说到底,两方面的问题是根本:其一,政策失误严厉压制了国人的投资信心;其二,股市自身的制度性错误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知,从而使他们失去信心。
这也是“双碰头”吧?何等残酷的事实。现在怎么办?办法有,关键是领导者行为方式能不能摆脱所谓经济学家的禁锢。
更大的问题是:看空和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越来越大。《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经济不会因唱衰和捧杀而改变。真的吗?这个说法很外行,因为他们不懂得:舆论霸权是金融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衰的舆论必然影响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决定了经济的走向。这是真真切切的、市场经济的逻辑链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