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前先确定依据
为什么要设置某一考核指标来考核这个部门或者这个岗位?这个问题是在做绩效计划时,给被考核对象分配责任指标、目标会遇到的首要问题。要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地知道指标设计的依据。
任何指标必须要有出处,无水之源的指标那就是无效的,如某刚成立的零售企业看到业界标杆企业在考核单店坪效(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就“照葫芦画瓢”地考核该指标,导致考核成绩越来越好,公司门店越开越少,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殊不知,因为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管理基础、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导致业绩好坏的关键成功因素自然也就不同,对应的考核指标也应有所差别。
事实上,考核指标有固定的来源:
其一,考核指标来源于公司指标目标的分解。也就是说,岗位指标目标来源于部门主管的指标目标;部门主管的指标目标来源于部门的指标目标;部门的指标目标来源于公司的指标目标。
其二,公司的指标目标源于公司的战略、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公司的年度预算。如公司销售额指标的目标值就是来源于公司的年度收入预算,公司的重点工作完成率的目标值就来源于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中的重点工作等。
其三,部门及岗位的指标目标除了来源于公司指标目标,还取决于部门与岗位的年度工作计划、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作业流程等。
任何一个企业的考核指标设计的依据,都离不开以上三方面,也就是说考核指标设计不应该脱离企业战略、年度经营计划、年度预算、职责、流程。
要让考核对象清楚指标的目的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考核,即使勉强接受了一些考核指标,如果不给公司管理层一个信服的理由,在接下来考核实施的日子里,该指标很有可能找到被攻破的弱点,从而让管理层动摇。
某企业管理委员会成员汇聚一堂,讨论各一级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设置了7-8个指标。有个副总看着自己的考核指标烦了:“考这么多指标,那我得花多少时间在内部的沟通协调上,哪还有时间去开展业务、拜访重要客户呢?”
事实上,每个指标都很重要,比如该企业各部门的这7-8个指标分别归属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指标——“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这中间既有结果指标,又有过程指标;既有财务指标,又有管理指标。这位副总之所以会这么抱怨,主要是因为设计考核指标时,没有告诉他这些指标对于他下属部门、下属岗位业绩考核的目的与意义,他作为经营副总,是非常有必要接受并且分解这些指标到对应的责任部门及岗位上的。
每个考核指标都要有目标值
指标就像钟表的指针,每个刻度就是指针对应的目标值,只有指针,没有刻度的钟表是没有办法去衡量时间的;同样,只有指标,没有目标的考核也没法衡量业绩。比如每季度考核某生产车间主任的“人员流失率”指标,如果仅有这个流失率的指标,而没有“百分之几”的目标值,那么这样的考核计划就没有执行的价值。在目标的设置上,通常要符合SMART原则,即明确性原则(Specific):目标应清晰明确;可量化原则(Measurable):目标要可以量化;可达性原则(Attainable):制定目标时应具有挑战性,同时应具有可完成的现实性,避免反复调整目标;关联性原则(Relevant):目标要能经得起纵向的分解,从公司到部门再到个人;时限性原则(Time-based):目标要有时间的限制,月、季、年,分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应明确。
对于初次推行绩效考核的企业,很多时候非常困惑于各项考核内容没有历史数据支撑,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设置对应的目标值。因此,建立考核指标后,需要按照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收集数据、试运行一段时间方能评估出考核指标的目标值。
指标要有清晰的命名
某企业生产部门总是不能按时完成销售部门提交的要货需求计划,于是销售计划部门提出要考核生产部门的要货计划完成率。这个指标提出后,很多管理者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考这个指标,如何计算?
后来,人力资源部把这个指标分成两个维度来描述:客户订单批次按时完成率、要货数量按时完成率,结果大家轻而易举地就接受了,因为这两个指标其实就是反映了要货计划的两个维度:一个是订单的批次、一个订单的数量,假设工厂每个月接10个订单,各订单要货数量有多有少,有大单小单、有重要客户的单与非重要客户的单,所以考核数量与考核批次不可偏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