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2012年2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2.78%,2月零售额再创13个月来的首次负增长。实体经济不振和内需不兴两大问题纠结缠绕,引发了理论界的普遍忧虑,担心受彼拖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极有可能被终结。
实体企业已经陷入群体焦虑之中。市场需求萎缩、利率不断上升、上游产品涨价、宏观调控施压、人工成本攀高等等诸多利空要素共同发力,不断压缩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微利和亏损企业与日俱增。以钢铁来说,今年1-3月,钢铁行业已由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全行业亏损10.34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258亿元。令人更忧虑的是,尽管行业已呈现产能过剩趋势,但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高位区间,一季度,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为861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去年同期增速高1.7个百分点。
长久以来,在存量、增量和减量之间,我国的企业更习惯于依赖增量。虽然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显而易见,不少企业微利运行,但却并不妨碍其投资的红火,一季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17244亿元,同比增长24.8%。显然这是典型的投资拉动的规模增长样式,重复投资、同质化规模竞争的传统惯性十分强大。单个企业非理性行为的集合与累积必然会造成整体环境恶化,行业滑入规模递减、粗放经营、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效果系数仅为12%左右),盈利艰难,甚至是运行亏损的境地。
体企业投资恶性竞争的结果,一会导致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投资成本难以控制;二会导致融资成本高企,运营成本难以控制;三会导致劳动资源紧张、用工成本上升,投资目标难以实现。现实的经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实体经济界在期盼宏观调控有所宽松时,更应多点自我反思,多些自身理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