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穿,还是一把火烧了算了?
在慢新闻季节(slow news season)听到“耻辱”和“付之一炬”等词汇,美国媒体总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在失业率维持在8%左右的当下,美国奥运制服外包给“中国制造”的风波,将美国政治与媒体的无聊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美国各部门的综合数据可以看到,在服装和鞋类产品中,2010年美国消费者购买的35.6%的产品来自中国,24.9%来自美国本土,这也是唯一一项“中国制造”击败“美国制造”的领域,却也仅占美国消费者每年总体消费的3.4%(见图表)。
事实上,尽管全球化概念深入人心,美国经济却还是相对封闭的。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上一次的《消费调查》报告,2010年美国人70%的消费都花在了美国制造的商品和服务上。
不幸的是,如同美国奥运队服一样,由于服装与鞋子“显而易见”,导致“中国制造”早已“占领”美国的错误观念深入人心。这一错误一旦与美国选战背景相结合,最终孕育出烧毁“中国制造”的可笑言论。
“中国制造”幻象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在去年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度美国人的消费中,只有2.7%的个人消费支出流向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和服务,其中88.5%的支出流向仍然是美国制造的商品和服务。
数据会令寻常美国人感到非常困惑。在关于奥运制服的全民大讨论中,就有美国人哀叹:现在走近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满眼看到的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个2.7%的数据肯定有假。
美国经济专栏作家摩根·豪森尔对此指出,这是一种幻象。“沃尔玛每年在美国有2600亿美元的收入,无法准确反映美国14.5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实际情况。”他说,“而沃尔玛贩卖的那些小东西,也远远不是美国人的主要支出领域。”
回到美国人88.5%的支出流向仍然是美国制造的商品和服务这一数据,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人约三分之二的支出都在服务消费领域,这些必然是在本地生产的。
与此同时,外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领域是耐用消费品,其中包括汽车和电子产品,即便如此,耐用品消费中三分之二的商品仍是“美国制造”,而其他三分之一为外国制造。
特别是在“中国制造”方面,中国商品占美国人消费开支的2.7%,而整体外国制造在美国的销售份额大概在11.5%,这意味着即便在进口商品中,“中国制造”仅仅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中国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家具、家庭设备用品以及服装和鞋。
实际上,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在2010年,美国人把其工资中的34%用在了住房上,13%用于食品,11%用于保险和养老,7%用于医疗保健,另有2%用于教育,这已经到达了其总体消费的70%左右。显而易见的是,上述各种消费,不可能跟“中国制造”有任何关系。
煽风点火为选票
这次,围绕着到底谁要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负责,民主共和两党开展的这场“爱国竞赛”中,指责美国制造商不把就业机会留给美国也是卖点之一。
这其中的第一个认知错误在于,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中国完全获利。在前述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中就已显示,美国消费者每花费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时,其中大约只有45美分是付给中国的。
换言之,美国获利要远远高于中国,这剩下的55美分用来购买了美国境内产生的服务,例如商品运输、销售人员薪水以及零售商股东分红等等。
其次,美国的制造业并非日薄西山。诚然,近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就业急剧下降,但其道理却极其简单:技术进步和自动化。
豪森尔就举例说,例如在1950年的印第安纳州,美国一家钢铁公司生产600万吨钢需要3万名工人,但在当下,它每年生产750万吨,却只需要5000名工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共和党与民主党政客利用免费媒体为选战竞相造势的闹剧,亦可以令美国政策制定者严肃思考中美贸易结构中的不平衡症结在于何处,并尽快敦促两国双边贸易投资协定(BIT)谈判的顺利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