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题项目组联合开展的针对企业会计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管理会计”已经超越“财务会计”,成为企业高级会计人才最需要的专业知识。
目前,理论界对于管理会计仍然缺乏公认的定义,存在重视引进西方理论、轻视发展本土体系的现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同诉求。
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近期就指出,在管理会计领域,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做了诸多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现行管理会计工作仍有不少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在会计理论界,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普遍存在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重引进西方理论,轻发展本土体系的现象。在会计实务界,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自行探索,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管理会计方法工具与本国企业具体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接受程度不一,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难以顺利实现对接,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此,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纳入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余蔚平表示,财政部门将积极研究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包括探索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深入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余蔚平提及的目前国内管理会计“重引进西方理论,轻发展本土体系的现象”,也可以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得到印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管理会计相关资格有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国际执业资格(LCCIIQ)等十多种不同资格。这些“洋资格”的进入,对我国会计人员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外语水平等发挥了一定作用。
毋庸讳言,国外管理会计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以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不应该被忽视与忘记。
但我们也要看到,国外的管理会计资格在中国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所依据的某些假设与中国现实不相吻合;高度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引入,降低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管理会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决策者的需要等。
由于目前境外会计组织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处于无序状态,而且存在某些境外组织收费偏高、经济利益至上、培训考试内容脱离中国实际、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透明、冲击国内会计职业资格等诸多隐患和问题,亟待加强对境外会计职业中介组织进入我国市场进行管理和指导。
在《规划》中,财政部就表示“要严格境外会计资格市场准入,加大会计市场监管力度”。
与余蔚平提出的发展管理会计政策相呼应,相关专家学者也在包括本次研讨会等不同场合提出,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
白景明在论坛上明确提出,要促成管理会计专业化。他建议,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运行总体要求,应该成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通过这个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作为中介组织建立一种行业管理标准,通过这个组织来推动管理会计规模和结构上的发展;拓宽夯实专业知识,制定各种行业制度。同时,也应该建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长革在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还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大多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没有在中国真正“落地、消化、吸收”。
此前,李保民表示,国外的先进经验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应在会计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理论。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也认为,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管理会计经验,实行“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注册管理会计师队伍,是社会发展和会计事业成长的强烈要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增彪更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知识与技能体系。
视频网址:我国将建立管理会计标准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