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前提,“增量”与“存量”。
中国是外汇储备持有规模第一大国。截至201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18万亿美元,且仍处于年增长额逾4000亿美元的持续高速增长轨道当中。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处于“超额”状态,且增长具有长期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鉴于此,将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问题置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战略当中统筹规划,构建一个兼具“存量”与“增量”管理的外汇储备管理新框架,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同时解决外汇储备“怎么来”和“怎么用”的双重问题。
从外汇储备“增量”的决定因素来看,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还是“双顺差”,抑或是汇率制度,都具有长期性。而且,与此相关联的深层次原因,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等都是长期性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根本性的改观。因此,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我们应当采取“长期着眼、短期着手”的原则,
第二个前提,结构“多元化”。
“多元化”属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问题,由管理主体多元化与投资结构多元化两部分构成。从管理主体多元化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有官方外汇储备、中国投资公司等国家机构持有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以及由企业和居民持有非官方外汇资产(亦即“藏汇于民”)的多元格局,应当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资产的规模,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联系,降低对冲压力,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可以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环境,拓宽投资渠道,有助于提高外汇资产的投资效益和战略性收益。
从投资结构多元化的角度来看,与管理主体多元化相互匹配,外汇资产的投资结构同样需要实现多元化改革。减少对于美元的过度偏重,实现外汇资产币种的合理配置应是题中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