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商业银行而言,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近年来,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呈现的新特点
1.传播速度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平台的出现已经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多向、互动的新特点。
2.风险危害大。职员监守自盗、客户信息泄露,金融诈骗等典型声誉事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价值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3.管控难度大。相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类型的风险,由于不容易提前预警、扩散和传播快、风险计量难,声誉风险很难管控。
4.监管要求高。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9年7月正式发布的《增强巴塞尔协议框架》中着重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程序。我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8月正式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督促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一是加强商业银行品牌形象建设,提高商业银行的知名度和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二是加强信息披露,重视社会舆论监督。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培养以声誉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2.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声誉风险管理的内部组织架构,将声誉风险纳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二是建立声誉风险考核指标体系,从不同的方面考核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建立声誉风险应急机制,实现对重大声誉事件处置的流程化管理。四是建立声誉风险化解机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客户进行信息披露。五是建立声誉风险后评价机制,为今后提升类似声誉风险管理和处置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3.健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体制。一是健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以更好地防范声誉风险。二是加强声誉风险监管。监管部门要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定期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