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见两个小孩辩论是早上还是中午的太阳大。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而另一小孩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能决也”,于是只好被两个小孩嘲笑而去。
在管理上,我们其实就像这两个小孩:困惑而好于争论。有很多很鲜活的例证来支持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我们也习惯于为自己的单一立场争论不休。比如,到底是西方式管理好,还是中国式管理好?企业规模大好,还是小好?
管理者从内部提拔好还是空降好?诸如此类的争论,到最后似乎总不免以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无奈自嘲,好像世界真的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摆来摆去。
其实,事实并不必然如此。正如我们所知,早上的太阳其实和中午的一样大,错误的根源出在我们的错觉。
套用到企业规模的争论上,同样可以说:企业规模其实不是管理的根本和关键,真正重要的是管理和竞争的实质。也许,带着这种态度去读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可以收获更多。但如果不小心,误读了作者提供的诸多“隐形冠军”的案例,我们可能会存在诋毁大企业的倾向,恨不得一切以“隐形”、以“中小规模”为荣。这样,就又跌到了以前那种对规模大小的无休止争论中去。
西蒙所极力推崇的“隐形冠军”是这么一群企业:绝对规模不大,但却是各自所处狭小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冠军”,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0%甚至更多。在所属的狭小行业内,“隐形冠军”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跟随者的标杆,是“小池塘里的大鱼”。“隐形”是因为与微软、通用电气这些跨国巨无霸相比,它们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隐形”加“冠军”,说白了,就是“闷声发大财”。
但是,“隐形冠军”何以能做到这点?根据作者分析,它们在界定市场的宽窄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在产品、技术和客户需求方面,它们走的是“窄线”,选择了狭窄的市场,比如印钞机、打火机,甚至专用水下鱼饵,然后专注于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技术,同时不断深入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地域方面,它们则走的是“宽线”,放眼五湖四海。它们人数不多,却经常在世界各地跑,不太喜欢代理商而事必躬亲。这也就是具有众多“隐形冠军”的德国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出口却连续多年高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所在,正是此现象引领了作者对“隐形冠军”的细致全面研究。可以说,正是因为狭窄的市场定位,它们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并把客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不应该肤浅地要求所有的行业都向它们学习,大公司同样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优势,否则又陷入到“两小儿辩日”的困境中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