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2 13:09:24
|
只看该作者
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管理框架
——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框架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国家。政府主要分三级,分别负责各自层面的事物。在澳大利亚,虽然健康、教育、公用设施与社区服务等事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但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州(专区)和当地的政府。所以,绩效管理(包括绩效测量和项目评估)主要是各支出部门的事务。
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每个政府机构都要确定全面的、详尽的产出和结果目标,明确衡量政府活动数量、质量以及政府活动有效性的方法,并在预算和决算报告中报告相关事宜。
财政部通过发布绩效管理政策指引,来引导各机构准备并提交高质量的绩效报告,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还就政府支出的总体优先顺序向政府提出建议。
议会里负责审查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的机构主要是公共账户与审计联合委员会和参议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委员会,它们负责审查、通过相关规定,对各部门年度报告中所应包含的绩效信息提出要求。所有的联邦机构和企业都必须遵守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法所确立的业绩报告要求。
审计长有权对机构和项目发起财务和绩效审计,并向国会报告。
——对产出的度量和评估
澳大利亚绩效评估的重点是政府部门(和联邦企业)层面的活动结果,并把其作为评估的基础。各部门的绩效目标是其在与财政部协商、谈判的基础上确定的。在确定绩效目标之后,各部门可自主选择资源投入的结构,自主决定产出的数量和产出组合,以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
绩效评估首先被看作是部门内部的正常管理活动。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估,至少要明确活动产出、活动结果以及相关管理事项。各部门需要识别、度量和公布关键绩效指标,以帮助公众了解其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国家政策的导向,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是否贯彻了内阁或部长的要求;是否具有很高的公共性;绩效信息是否指明项目管理存在问题;项目是否按计划进度实施等。
财政部并不直接参与各部门内部的绩效评估,但财政部发布良好行为指引,为相关部门开展绩效评估提供技术指导。
——对绩效信息的利用
在澳大利亚,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加强内部管理、跨部门资源配置以及强化各部门的外部责任。
就加强项目管理而言,借助项目评估过程,各支出部门得以全面审查项目实施的内在逻辑,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和能力,发现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就优化资源配置而言,各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是内阁、议会决定财政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按照财政部确定的基本原则,各部门按季度向财政部提交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部则审核该部门的绩效评价报告,并送议会审议通过。在内阁讨论预算资金安排时,财政部对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情况的意见,是做出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强化项目管理责任而言。澳大利亚定期发布部门评估报告,以部门为单位,详细陈述部门主要的政策目标、产出组合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这就把部门工作置于议会和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在强大的外部监督下,各部门不得不完善项目设计、加强项目管理,从而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可资借鉴的改革经验
归纳起来,澳大利亚绩效预算改革有如下经验值得借鉴:
——引入中期支出框架,从制度上控制支出膨胀
澳大利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入滚动预算。滚动预算(中期支出框架)的引入,为控制政府支出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目前,对预算收支的预测已成为衡量财政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预算预测同实际运行结果的差距不应超过0.5%。在预算确定性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各部门很难通过追加预算的方式获得额外的资金来源,这样就有效地把各部门的精力转到了加强内部管理上,有效遏制了各部门争夺有限财政资源的冲动。
——集中决策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在澳大利亚,预算决策过程高度集中。先是各部门根据政府施政纲领提出支出限额申请,随后由总理、国库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及各部部长对支出申请进行审查,确定各部门的预算额度。在内阁确定各部预算额度之后,各部部长可以在预算限额内灵活安排资源,从而保证了资金使用上的灵活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发挥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在赋予支出部门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财政部门的职责也转向了财政收支预测、制定财政政策、发布良好行为指引、提升部门绩效管理能力、开展绩效审查、督导各部门高效使用资金上,从而在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间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分工新格局,为绩效预算的有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绩效预算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相互促进
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改革,始终贯穿着控制政府支出、提高政府效能的主题。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绩效预算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巨大的财政收支压力迫使政府完善相关机制(如中期支出框架、“三驾马车”的集中决策机制、部门预算等),来加强支出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推动了预算改革的发展,为最终确立注重结果、充分放权、高度灵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