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政府层级很多,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大不相同;而围绕一个社会目标,也往往有多种政策和措施相配套。以教育为例,可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种类,而要实现上述任何一类教育发展目标,都涉及到校园建设、教学仪器、师资力量的投入,涉及到相关政策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围绕某一工程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很难从整体社会效果的角度全面把握资金的使用效果,更难以推动财政资金在不同项目间、不同部门间配置的优化。只有围绕政府机构履行基本职能的情况开展绩效评估,才能把绩效评估与深入贯彻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绩效评估与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绩效评估与推动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重点,进一步明晰改革路径
在明确改革目标和改革切入点之后,绩效预算改革的路径也就很容易勾画出来了。
1.近期改革:
主要改革目标是:(1)提高资金使用合规性,堵塞资金管理漏洞;(2)试点部门绩效评估,发布部门绩效报告;(3)集中暴露实施绩效预算需要化解的组织、制度冲突。
主要改革任务:
进一步推进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财政部门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发布良好行为指引、提供人员培训等,推动各支出部门加强项目绩效管理;支出部门完善业绩评估的内容和程序,加强绩效信息利用,完善项目管理,并由此推动资金配置结构的优化。
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试点对政府部门履行基本职责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并推动地方政府发布部门绩效报告(内容应包括部门责任、业绩目标、相关政策和资源投入状况、实际工作业绩、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以及下一步工作改进计划等)。
各级政府把部门绩效报告作为评价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地方人大、地方人大常委会加强对部门绩效报告和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议,强化行政问责。
对部门绩效评估开展跟踪研究,归纳、提炼需要解决的制度性、技术性问题。
2.中期改革:
主要改革目标是:(1)奠定绩效预算有效运转的制度框架;(2)推广部门绩效考评,使其纵向覆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横向覆盖所有政府部门;(3)推动财政资金在政府职能之间配置结构的优化;(4)推动各支出部门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结构;(5)完善项目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
主要改革任务:
颁布《政府绩效法》,推动政府实施大部制机构改革,按照计划、实施、评估、监督“四权分离”的原则优化政府部门机构设置,在此过程中,财政部门、各支出机构设立专司绩效评估、考核的机构,配备相关人员。
围绕部门绩效报告审查和预算拨款审查,明确人大监督政府运行的程序和内容,加强人大能力建设,加强人大问责。
调整审计机关隶属关系,审计机关对人大负责。审计业务以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为主,着力考察支出的合规性;同时,探索开展政策绩效评估,研究制约经济、财政健康运行的系统性风险。
强化发改委规划协调职能,突出国务院、发改委与财政部在重大支出项目上的决策作用,加强财政支出控制,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加强预算收支预测,引入中期支出管理框架,提高预算收支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严格控制预算调整,引导各支出部门通过加强管理来改进工作绩效。
加强对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通过信息公开、加强外部审计乃至削减预算拨款额度等办法,强化对绩效等级较差项目的社会问责;通过增加预算拨款等办法,加快政府支出结构调整步伐。
3.远期改革:
主要改革目标是:(1)绩效预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完成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型,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3)公共决策科学性、民主化程度显著提高;(4)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改善。
主要改革任务:
修订《预算法》,把绩效预算的内容、制度框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绩效预算制度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委托第三方开展政府绩效评估,项目绩效评估实现常态化、机制化,不定期的、深入的系统性评估与定期的、常规性评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提高。
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更加广泛地参与财政监督,与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财政监督的局面。
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全面衡量政府成本,降低政府办公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