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3-9-26 15:16:26
|
只看该作者
五、推进企业内控建设必须“求真务实”
从央企和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性要求加强内控到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展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在成为一个大的市场。笔者从2006年财政部着手起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就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经验积累和方法 论形成。从中央企业,到美国上市公司,再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实践,形成了对于内控建设的系统思考。在我看来,企业推进内部控制最好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企业的战略进行识别。当前中国企业大多数都还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企业战略的梳理,包括集团管控、业务特点以及业务环境等的识别,可以明确企业战略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是什么。根据企业的战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风险集中体现在哪些区域。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规划,确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心。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围绕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建设、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公司级的内部控制。例如,在COSO框架的控制环境要素中,重点关注的包括道德准则、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这些内容属于整个企业的大环境,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模块里来建设。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发现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测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个阶段就是流程级和IT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这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把通过战略梳理确定的关键风险区域归结成流程地图,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描述,并找到这些流程中的风险点、现有的控制措施以及控制的缺失,从而制定内部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目标等。对于IT(信息系统)而言主要关注的是一般性控制缺陷,例如安全性的缺陷、硬件管理的缺陷等。通过流程级和IT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形成企业的风险控制矩阵,系统性地发现风险并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前三个阶段主要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比如公司没有战略、或者缺失流程、或者流程不合适存在风险,这就通过上述过程解决。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是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它有制度、有流程,只是没有去严格地执行。所以需要进行第四个阶段。它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要生成一套内部控制的体系文件,包括控制环境等多个子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持续优化的机制。二是对之前提到的公司级内控、流程级内控以及IT级内控进行跟单测试,通过测试发现运行缺陷,并针对内控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整改意见。不仅流程要整改,制度要整改,组织、文化也要整改,管理要系统提升。通过一到两次的测试,弥补内控体系运行的缺陷。就可以让企业的内控真正做实。
第一个阶段通过战略梳理明确内控的要求,第二、第三个阶段是内控建设的核心,通过公司级、流程级和IT级的内部控制,完成对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的识别和完善。最后通过第四个模块,即内控测试以及体系文件的生成,为公司内控建设形成指导性的体系,同时针对运行缺陷进行适当地整改,使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一个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