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A股正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在刚刚过去的7月里,上证指数下跌5.47%,表现全球倒数,亚太垫底,与中国经济仍为全球灯塔的身份绝不相符。统计显示,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A股流通市值蒸发近8400亿,财富迅速流出。
若孤立地看待A股市场,指数的下跌可以有很多种解释:经济减速、金融风险频频暴露、市场信心不振、流动性不足等,不一而足。但若横向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区间内,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9%,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1.57%,美国标普500录得1.26%的涨幅,甚至连危机缠身的意大利也仅仅下跌了2.94%,只是A股跌幅的一半多,我们很难将A股的下跌归咎于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这更可能只是托辞。
于是,下跌的原因变得非常的简单,问题只能出在A股市场内部,缘于市场制度的缺陷。众所周知,A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先天不足。重融资,轻投资,内幕交易与老鼠仓遍地,“把投资者当傻子圈钱”。但吊诡的是,2012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A股市场制度环境的改革,可目前看来,似乎并未被市场认可,如泥牛入海般,没有掀起半点波澜。从年初至今,与资本市场的推陈出新同步,上证指数不升反跌,下跌了3.66%。
有评论称,股市越改革越下跌意味着改革的失败,并将责任归咎于前后两任证监会主席,认为他们并未尽职。但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毕竟,改革的得失不能仅以指数的涨跌而论,若如此,证监会直接救市得了,根本不用推动改革。平心而论,资本市场的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若能借改革让资本市场重归本位,从长期来看,A股市场自然能反映宏观经济的起落。但若只盯着短期,在旧力将消,新力未生之际,出现这种越改革越跌的“反常迹象”,反而理所当然。
需要看到,到目前为止,这一轮资本市场的改革主要在革除时弊,针对既往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作出调整与补缺。不论是鼓励分红,还是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亦或是打击内幕交易,大多如此。这种调整降低了A股市场的投机属性,也因此挤出了此前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的部分投机资金,与此同时,新的价值投资氛围还未形成,在这段空白期,A股市场缺乏热点,跌跌不休,也在情理之中。游戏规则转换了,可玩家还没有适应。
比如治理新股发行价过高。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沪深两市新股发行估值水平较去年同期显着下降,前6个月仅为去年同期的60%左右,证监会的改革初见成效。进入3季度后,新股发行市盈率进一步下滑,7月新上市的20只个股平均市盈率仅为26.02倍,8月1日至今,继续下降至26.00倍,创2009年恢复新股发行以来新低。在此过程中,发行市盈率的缩水让市场炒新的热情不再,相应地,这部分资金退出市场,也让A股冷清了许多。
问题在于,A股市场会否从此沉沦,再难吸引资金入驻?
其实也不用这样悲观。回归最根本的命题,股票的本质是一种剩余索取权,与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分红密切相关。当前,宏观经济减速,企业度日艰难,业绩下降。再加上持续改革,挤出投机资金,股票市场变得不那么吸引人有其原因。倘若能趁这段低潮期,加紧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改善投资氛围,让市场回归本位,可以料想,当经济景气好转,企业业绩回暖,分红增加,市场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到那时,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才会完全释放。
更有可能发生的则是,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投资者对A股的信心回升,即使企业业绩还未真正回暖,也会有相当具有价值投资理念的资金,先知先觉地进驻。事实上,在这方面,国外的资金看得比国内更清楚,QFII额度几经扩大依然不够用,就是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