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022年CMA考试资料(视频+题库)2022CMA报名条件

2022年CMA报名、考试、查分 免费短信提醒

2022CMA考试大纲题型 

如何开始学习CMA?怎么学习?

CMA管理会计凤夙老师免费入门课来围观啦!
查看: 1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倡议建三公经费公开回应机制为民解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0:2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期待一明晰概念完善标准

  “三公”经费,人们持续关注。“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然而,究竟哪些费用可以列为“三公”经费,“三公”经费该如何统计,普通百姓搞不懂,有的专业人士也难说清。

  今年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果如其言,今年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了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不懂”,也弄不明白“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甚至还有人把“三公”经费与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画等号。

  “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曾表示,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把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政府有据可依。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也有同感,她认为“老百姓对于‘三公’经费的理解和财务上的定义是有出入的。”以公务接待为例,老百姓很容易理解为公款吃喝,但是公务接待并不仅仅是公务宴请,还有常规的会议办公,都在公务接待范围内。

  除了“三公”经费概念认识不一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不明确,也是人们看不懂的原因之一。比如,车均运行费,有的十几万元,有的不到三万元,但老百姓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去评说哪个多了哪个少了。此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也需要与现实相符,才能起到一个硬杠杠的作用。比如,外宾接待费和出国住宿费分别是1998年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标准,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造成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标准不明,导致一些部门花钱时无节制,统计时没有统一口径,公众监督也无据可依。因此,不少人建议:要进一步明晰概念、明确标准。

  期待二建立回应互动机制

  如何看待“三公”经费数据,人们正在趋于理性。

  去年中央部门首度公开“三公”经费时,部门之间数额相差太大,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为数百万元,有的却多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起初,有人提出疑问:部门之间支出差距这么大,是不是有的部门比较节约,有的部门大手大脚?

  “今年人们不再纠结数额的大小。”王敬波认为,绝大多数民众能够理性分析、科学判断。不同部门职能不一样,造成经费使用出现差距是必然现象,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较多;商务部代表政府参加外交活动较多,出国费用会相对多一些。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进行简单比较。

  疑问年年有,今年人们议论较多的,就是横比之下的差距。出国(境)人均费用,多的5万元,少的不到2000元;车均运行费用,高的10多万元,低的2万余元。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媒体的报道是否准确?老百姓也需要有个解释。或许有误读,或许是统计口径不一,或许是浪费太大。人们迫切想知道个中原因,但老百姓不知道该问谁,媒体报道后,到目前为止,也没看到有相关部门出面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应该采纳合理意见,并通过合理引导得到民众认同。”诚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所言,不管是解答老百姓的疑问,消除老百姓的误读,还是更有效监督相关部门规范使用“三公”经费,都需要建立回应互动机制,及时化解老百姓的疑惑。

  期待三公开是手段规范是目的

  “公开是好事,但面对质疑,如何调查?针对问题,如何查处?针对不良现象,如何改善?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随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账单陆续公开,大多数百姓给予肯定。同时,公开后能否对不合理的公务消费进行约束,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公开是手段,规范是目的。在热闹的网络评论中,网友们一致希望“三公”经费规模要有所缩减,“三公”消费要合理规范。一位网友留言说:“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1000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要有严格的精细化区分。”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表示:“老百姓的话是有道理的,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政府仍然是一个高价政府,公共支出还比较高。”同时他认为,公布确实是一个进步,让百姓进行监督,可以督促下一步的改进。

  “公布以后受到质疑较多的经费项目,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反省和调整,这才是公开的意义和价值。”王敬波如是表示。

  晒账单是为了挤水分。莫于川建议:“媒体和相关的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例如纪委监察部门和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公布经费使用不合理的典型案例和事例,这样可以对有不合理开销的部门形成改进的压力。”

  如何让每分钱花得合理有价值?刘剑文建议:“对于‘三公’消费监管,应建立综合治理机制,事前设立‘三公’经费标准,并经人大批准,这体现在预算编制中要合理;预算执行过程中,‘三公’消费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监督;事后有问责机制,对各种铺张浪费进行追责,并把‘板子’打在具体人的身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狂赞狂赞 踩一下踩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MA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