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情人士透露,7月初,央行向商业银行下发《关于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特别对“光票”、变造票据风险提出了管理意见。随后短短半月间,杭州、昆明、厦门、章丘等地公安接连宣告破获票据大案,其中杭州非法票据贴现案涉案金额高达900亿,一时撼动整个长三角票据市场。
虽然各地大案直指民间非法票据中介,但与之同在一条“食物链”的上游商业银行和下游开票企业均难逃一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地震”中,不只那些不法中介和违规贴现行为受到摧折,正常的票据业务也因市场生态骤变而遭冲击。
银行签发、贴现双降
据数位业内人士向本报透露,近期,商业银行在与票据业务相关的承兑、直贴、转贴三个环节上都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在签发承兑环节上,某股份制银行上海票据部门人士称,一是受此次票据整改影响,二是因为此前银行乱收费专项整顿中对“以贷转存”、“转嫁成本”等进行限制,银行收紧了票据签发;在收票直贴环节中,惧受邻省大案查处波及的商业银行纷纷强调对票据贴现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据透露,沪上某中小银行还一度“暂停收票业务”。
某金融机构资深票据研究人士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估算,上海地区商业银行的票据签发量在过去一周内环比下降20%,收票业务量下降更多,接近30%。
除了收、发量现萎缩外,票据贴现利率也一度向上波动。在银行之间转贴市场上,上述研究人士告诉记者,实际转贴利率月内上涨幅度达15%~20%。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主办的中国票据网数据显示,银行间转贴报价加权平均利率已从月初的4.8%左右向上攀升,昨日报5.3161%,周一报5.4681%;实际卖出票据加权平均利率也由月初的4.38%左右,上升至昨日的4.8617%和周一的4.8675%。
“转贴利率上升,直贴利率就水涨船高。”上述研究人士表示,银企之间的直贴利率在杭州润银票据大案事发后数日间曾从4.8%附近大涨至近6%,不过近期已稍有回落至5.4%~5.5%。
票据“食物链”
有票据行业权威人士此前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全国约25万亿的银票贴现总量中,至少有30%是通过“灰中介”进行的非法“光贴”。而杭州润银之所以能被初步核查出具有900余亿元的涉案非法经营额,也和江浙一带企业旺盛的虚构贸易背景票据融资需求有关。
企业既无与票据金额或期限相匹配的贸易需求,为何又以看似不必要的票据方式融资?
一家银行给企业的授信和额度只能在该银行系统内兑现,但票据的好处在于,企业在银行的授信和额度是可以分开的,企业可以在授信行拿到票据,找任何有额度的银行贴现。由此,银行尤其在去年下半年贷款规模有限时“以票代贷”向企业实际变相发放贷款,已经成为业内皆知的“秘密”。
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往往对部分银行要求其做承兑的要求言听计从。而银行基层工作人员“青睐”开票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票据业务能以开票企业承受承兑成本的方式向企业转嫁成本、拉动利润;同时,开票所需的企业预存“保证金”,也是银行“以贷换存”的惯用手法。
本报从某大行内部获取的一份去年下半年“陕西分行信贷产品利差比照表”显示,票据贷种的贷款价格为9.27%,资金配置价格为5.17%,即利差4.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价格为7.12%,资金配置价格3.76%,利差仅3.36个百分点。
至于“保证金”,在开票环节中,企业一般需要花费约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提供贸易合同,并预先存入银行30%~50%的保证金,开出承兑汇票作为与贸易对象的支付结算工具。而在去年下半年市场资金大旱之际,上述研究人士称,“不少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都要求以全额保证金方式开具承兑汇票”。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企业累计开票金额已达7.2万亿元。媒体分析称,这一数据可理解为,通过票据形式,银行系统潜在承诺了7.2万亿的信用额度,超过同期贷款规模。
在“食物链”最上端银行的促动之下,建筑、纺织、钢铁、水产等传统开票行业以票据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其中无匹配实际贸易者,就有了将票转手套现的需求。能够帮助企业“制造”贸易背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包装户灰中介”由此生意兴隆。
在“灰中介”参与之下,小企业票据融资的链条呈现是:企业求贷—存入保证金开具银票—获票后有套现需求—中介包装贸易背景—再到银行贴现—获得资金。
小企业融资受困
某自称本着真实贸易需求以票据方式融资的企业主,在本报7月13日刊发《杭州票据大案波及上海“包装户”集体关门》后联系本报记者,称其支持行业规范,但呼吁“倒洗澡水,不能把孩子一起倒了”。
他告诉记者,近期,他和同行的票据融资遭遇“融资难”和“融资贵”两大问题,即从商业银行签发银票难度加大,同时不少票据中介无限期“歇业”,找银行贴现既难又贵。
以杭州大案为主的本轮票据行业监管查处风暴,已以“杀鸡儆猴”的方式,引发了票据中介的一次整顿甚至“洗牌”。据杭州票据行业人士向本报透露,与已涉案的润银投资管理公司齐名的浙江另一家大型“灰中介”已“全体员工无期限放假”;而沪上不少自润银案发后就关门谢客的“地下票据经纪”,昨日均对本报表示“‘风头’未过,暂无重新开业计划”。
积弊已久的票据市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问题毕露,引发一轮集中打击,既有其内在必然性,却又显得那么“不是时候”。
“小企业今年本身运作困难,票据融资再受限,真是雪上加霜。”上述企业主介绍,他的企业本身抵押物少,融资并不顺畅,只有通过票据支付进行供应链融资,借助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捆绑,才能凭着上游大企业的实力和资信融点资。但眼下票据中介的歇业和银行的“畏手畏脚”,已经让其主要融资渠道受困。
上述票据研究人士则认为,票据市场积弊非一日之寒,市场需要规范,但方式有待商榷,应以鼓励良性经纪机构等方式“疏导”,而非大面积打压将全体“堵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