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80年代起,全球经济一体化急剧加速,直到2008年秋天金融危机爆发。到今天,经济增长、贸易、投资仍落后于危机前水平。作为全球运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目前约为1500美元,远低于2008年时的峰值11800美元。
中短期看,领先的发达经济体不太可能加速增长。尽管与1930年代早期情况相似,现在的形势更全球化。经济一体化通过贸易、移民和资本流动实现。1870年左右,铁路运输成本下降,开始实质性地推动一体化进程。但在1914至1945年,第一波一体化浪潮被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击退。二战后,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持续下降,成为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它们成为第二波经济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1980年开始,发展中国家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军全球市场,外国直接投资(FDI)也有大幅增加。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全球经济衰退之间的这段时间被视为这一时期全球化的巅峰。
过去,世界贸易回升意味着经济衰退的结束。但那只是过去。世界经济双速复苏中,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放缓程度小于预期,但增长依旧疲弱,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复苏的压力仍让全球经济面临下滑风险。许多新兴经济体十分活跃,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表现出一些经济过热的迹象。部分原因是由于强劲的资本涌入。
此外,全球经济关键性区域出现难以预测的“黑天鹅”。欧元债务危机已席卷葡萄牙,可能很快将蔓延到占欧元区GDP11.5%的西班牙,加剧危机。
欧元区国家平均债务水平是84%,美国则略高于10%。日本继续在地震、海啸、核泄露的三重危机下挣扎,直接影响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
在许多新兴经济体,能源和食品价格飞涨,通货膨胀在蚕食实际增长数据。现在,经济过热症状只局限于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少数国家,但中东局势动荡和由此引发的原油价格上涨,正在加剧其他地区经济过热的风险。
1970年代,石油价格翻了两番,削弱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崛起。由于能源价格的下跌,这一趋势在1980年代早期得以扭转。但现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使这一趋势再度显现。
12月以来,阿拉伯骚乱已蔓延到阿尔及利亚等多国,科威特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国都有轻微事件发生。动荡局势将原油价格推高到危险水平。今年3月,欧佩克石油产量最高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油价飙升到107美元,是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4月初,油价在110至120美元左右徘徊。阿拉伯世界的骚乱可能只是前奏。北非和中东的动荡可能严重损害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尤其是如果动荡扩散到波斯湾。
一战前,伊朗发现石油,从那时起西方力量开始对中东地区进行干预,确保石油出口国的政治安全。今天,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结束。
未来数十年中,政治经济权力重心会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期来看,欧元区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债务、赤字和人口老龄化会大大减缓长期增长前景。
目前,新兴经济体的主要能源需求超过全球90%,表明其增长速度更快,经济更为活跃。从2007年起,中国和印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美国、西欧或日本。但它们持续增长的前提是持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廉价的能源。与一两个世纪之前的英国、美国、西欧相比,中国和印度拥有大量人口,因此无法像前者那样依赖高能耗。
时至今日,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前景受到能源价格高涨的阻碍,而这同样也会阻碍西方发达国家的复苏。在全球化逐渐褪色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