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降息有点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年初也没有预料到形势变化这么快。好公司都在收缩业务不贷款,找我们贷款的风险高,我们也不敢放。”在一家大银行总行公司部任职的刘先生说,往年他的工作主要是筛选项目,现在则是留住好客户。
年初以来,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较快,央行连续三次下调准备金率、两次降息,但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仍难有效满足,温州民间高利贷资金成本仍高达20%。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限的信贷资金投放以短期和票据融资方式进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连续大幅下降。
一方面受出口、投资等周期因素影响,另一方面面临潜在增长放缓这一趋势性因素,这两种力量的共振将加大中国经济的波动,这更加考验管理层的政策调控艺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经济带有趋势性减速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特征,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选项也应该是“周期应对与促进转型并重”。
巴曙松解释说,着眼于中长期,应实施结构性改革,推进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领域,使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资源效率,而不是资源投入。短期,应采取逆周期政策对冲,以封住“增长底线”。“在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之后,考虑到年末CPI有望回升,利率调整应当大致到位,而流动性管理则在外汇占款降低的背景下更多依靠准备金率降低和公开市场操作。”
共振 趋势下移叠加周期因素
中国经济增速经历了11个季度的回落,创下了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的记录。
这种超预期的回落,一方面源自中国长周期潜在增长率放缓,另一方面也在于出口回落、投资需求不足等短周期性因素。这两种因素叠加,是否会放大经济波动?成为政策关注的重心。
专家认为,总需求增速的快速下滑要逆周期政策对冲,但潜在增长率放缓则需要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深化制度改革来提高生产效率。
“虽然本轮周期持续回落了11个季度,G D P增长率从峰值到谷底的落差约为4.7个百分点,但最大的回落幅度却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最后三个季度,逐季分别回落0.5个百分点、0 .8个百分点、0 .6个百分点,这三个季度承担了超过40%的总体回落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减速期,但至今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减速性质的认识还存在显著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经济减速是趋势性、长期性的,中国可能已经进入了7%至8%的中速增长区间,即使采取逆周期政策应对,G D P增速有可能经历暂时的反弹,但很快还会回到中速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就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下行态势,降幅有所扩大,这既是多重周期因素交织、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一种相对乐观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减速是短期周期性的。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出口疲弱、消费缺少增长点、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宏观政策的主动收缩。其中,核心的下行力量在于有效资本形成不足或者新兴投资增长点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