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的二审草案增加了一条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二审草案同时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公开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刘剑文表示,预算法修订的核心就是制度化地推进预算公开,要将政府的收入置于阳光之下。同一审稿的原则性规定相比,二审草案对于预算公开也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比如要求报送人大审查或是批准的预算草案中重点支出至少要编制到项,各级政府的预算调整也必须公开等等。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预算透明度,各级政府部门的预决算都在逐步公开。2010年我国首次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今年以来,98个中央部门几乎都公开了部门预算。但由于预算表均是按照功能分类,公众常常觉得无法看懂。
针对这一问题,二审草案还增加了公共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的具体规定,使财政资金的去向一目了然。
除了透明度外,二审草案在预算的完整性上也有所进展。
二审草案明确规定,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刘剑文表示,新增这一内容是二审草案的亮点之一,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将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
目前,中国政府收入中,除了超过10万亿的公共财政收入之外,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收入也近4万亿,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小金库”和“乱收费”资金,这么庞大的资金管理上存在监管漏洞,政府性收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各界希望此次修订预算法能在强化预算监管上有所突破。
与此相配套,二审草案新增第4条明确:“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同时保持各类预算间相互衔接。”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草案明确提出我国的预算是一个包括“四本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强调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国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据初步统计,去年中央约60亿元、地方约2500亿元原来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