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标准缺失几乎成为共性问题。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为何总是缺失?标准缺失给企业、给民众带来怎样的困惑?如何推进食品安全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表示,食品安全标准缺失的背后,一是确实没有标准,二是有标准,但是标准过于宽泛,“比如此次张裕事件,不见得就要给葡萄酒制定一个标准,但是关于多菌灵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王贵松指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标准立项、数据采集,到动物实验、数据得出,再到专家审议、卫生部讨论,最后确定,一年能出来几项就不错了。而且很多地方没有合格的检测仪器,有标准也没用。”
王贵松强调,“如果国家有标准,就优先参考国家标准。但是绝对不能说,没有标准,企业就可以乱来。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首先是参考国际标准,其次是外国标准,最后还有一个统一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但是我们国家的法律在这方面没有规定,这也是不足之处。”
王贵松表示,任何消费者和公众媒体都有权利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但是在公布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同时说明相关结论得出的依据。”
“张裕召开新闻发布会是重要的风险沟通方式。对农药残留的事情,公众都很关注,企业更不能躲着,要及时沟通,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王贵松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