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论坛|中国最大的管理会计互动社区!我们关注CMA,关注中国的管理会计发展

标题: 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会计    时间: 2012-7-3 14:00
标题: 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5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调研组来到宁波检验检疫局,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

    “宁波局构建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监管体系,特别是其研发的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了预防在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了科学监管、严密监管、有效监管。”经过调查了解,调研组不但给予其高度评价,并提议将全国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工作会议放在宁波召开。因为,宁波局的经验“对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有着很大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2011年宁波出口食品农产品遭国外违规通报大幅减少,尤其是出口水产品、蔬菜全年各只有一两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提升见成效,基本形成了出口有规模效应、进口有市场聚集的良好开端。”宁波局局长赵振栓告诉记者。

    在食品安全监管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中,宁波检验检疫人一路探索、一路闯“关”。从2009年启动理论研究,到2010年上线试运行,从2011年全面应用,到今天效果凸显,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犹如“破茧而出”的彩蝶,用翩跹的身姿展示着宁波局做好“食品安全守卫者”的勇气与智慧。

    深陷窘境 痛则思变

    2009年2月13日,农历新年伊始,宁波局的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热烈。该局副局长陈孟裕坐在会议桌中央,认证处、动植检处、食品处、科技处、技术中心的负责人全部到齐,大家围绕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开展讨论。经过几个小时紧张激烈的讨论,该局最终确定:将研究任务分解成模型建立、模式研究、人员培训、基地管理以及综合统筹五个子项目,并相应成立五个专题研究小组。陈孟裕亲自点将,明确了各小组的负责人。这次“点将大会”标志着宁波局正式启动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早在2001年,宁波局便开始探索新型的出口食品监管模式,对单个企业、单个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和某个行业某个产品尝试实行了“一厂一策”和“一行一策”管理。但是随着该模式的不断深入,人工风险管理却陷入了“六难”境地: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

    “以出口欧盟的金枪鱼为例,检验检疫人员需要对每个集装箱进行9项微生物项目、4个重金属项目、组胺等方面的检测,检测周期需要10个自然日。”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义方介绍,该企业月产量可达40个冷冻集装箱,受通检通关影响,出口量却只有12个冷冻集装箱左右。

    出口食品检验监管深陷窘境,宁波检验检疫人痛则思变。

    开拓思路 力求突破

    在“阵痛”中,宁波局开拓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方式,迈出了突破“瓶颈”的坚实一步。

    在国际上,风险分析是世界各国用来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新模式。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也多次强调,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把风险分析作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风险管理要真正高效便捷地应用于实践,必然要借用一个科学实用的载体。”多年的探索实践,让宁波检验检疫人达成了共识:相比传统监管模式,风险管理就是要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开发一套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让计算机来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宁波局党组着眼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及时作出决断。

    一时间,宁波局相关干部职工纷纷振奋精神、铆足劲头,如火如荼地投入到系统研发工作中:模式研究组组长杜宏华,为不影响处室的日常工作,将风险管理研究完全放到了晚上,一到晚上就闭门谢客,甚至没有时间见家人和朋友;系统研发的关键人物之一——食品处综合科科长毛唯君,停下手头所有工作,专攻风险管理系统研发,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脱产干部”、“毛教授”;动检科科长舒林军是水产品组的负责人,仅风险管理报告就撰写了3万余字……

    2009年下半年,风险管理系统研发工作遇到了“瓶颈”,课题组就如何确立体系模型争辩不休,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时刻,食品处主动请缨,要求先从自己部门分管的出口罐头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攻坚研究。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终于拿出了一个以出口产品项目评价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系统模型,为下阶段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时三年,宁波检验检疫人就这样一次次面对棘手的难题,一次次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在艰难曲折中,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终于走出文本、程序,成为出口食品农产品监管的有力支撑。

    科技引路 创新有道

    2010年9月,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在象山检验检疫局上线试运行;同年10月11日和19日,又先后在奉化检验检疫局、余姚检验检疫局试运行……2011年4月,宁波地区所有出口食品农产品“上线”风险管理系统。

    在紧锣密鼓的推行中,“破茧成蝶”的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凭其出色的流程再造,为宁波地区年均15亿美元的出口食品农产品上紧了“安全阀”。

    “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报检的不同产品,综合考虑该产品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诚信度、产品加工工艺等风险因素,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动态确定每一批报检产品是否被抽中,及抽中后应检测的项目;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说起该系统的好处,如数家珍。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该系统中,宁波局自创了包含产品类别、加工方式等信息的16位产品编码,共达5000余个。这些编码克服了现有HS编码、CIQ代码重码的缺陷,使检验监管效率提高了28倍。

    “说实在的,宁波局最开始要推行这个风险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有些不理解。后来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系统让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海通集团总经理罗镇江深有感触。

    以余姚年出口4000批次的速冻蔬菜为例,自从系统运行后,一类企业抽检率降到35.3%,抽检批次下降60%,全年可为企业节约640余万元。在此激励下,企业变得很有自觉性,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大大提高。而对检验检疫人员来说,监管随意性大大减少,对监管的主动思考也多了。






欢迎光临 cma论坛|中国最大的管理会计互动社区!我们关注CMA,关注中国的管理会计发展 (https://bbs.chinacma.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